【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御前侍卫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描绘了将士们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关键词句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聒”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想象画面,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意,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词句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强调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想象”,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蕴,读出意味。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新课
1.复习学法。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谁还记得学习古诗词有哪些方法?(相机板书: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借助资料)。
2. 揭题引入:理解“词”和“长相思”的意思。
(1)这节课我们用这些方法走进《长相思》,感受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浓郁的深情。(板书课题和词人)
(2)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两首诗和《长相思》有什么不同之处?理解题意,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 初读,感知内容
1.出示自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词句,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读懂大意。
2.自主识字学词,理解词的大意,相机出示。
预设一:“风一更,雪一更”
指名读。关注多音字“更”。借助注释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大意。
预设二:“身向榆关那畔行”
指名读。利用形声字特点学习“榆”和“畔”;理解“身向榆关那畔行”,指导书写“畔”。
预设三:“聒碎乡心梦不成”
通过字源法学习“聒”;理解“聒碎乡心梦不成”。
3.多种形式读出词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用字源法和借助形声字等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引导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词的大意。】
三、想象,读懂词意
1. 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想象画面,边读边试着体会词人的感情,批注读书感受。
2.自由汇报,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预设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出示路线图,体会艰难: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作者怎样才能到达山海关?他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导朗读。
(2)作者“身”在哪里?引导学生想象“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画面。(板书:身在征途)
(3)出示图片,点拨写法,指导朗读。
夜已深,寂静的夜里,无数个帐篷依然亮着昏黄的灯。这是什么描写?(板书:静态描写),指导带着感受读词。
预设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聒”。
读这句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种声音将士们喜欢吗?为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眼“聒”,指导朗读。
(2)出示图片,初步学习动态描写。
大雪漫天飞舞,寒风凛冽,军旗随风舞动,这是什么描写?(板书:动态描写)指导朗读。
(3)此时此刻身在征途的纳兰性德,“心”又在哪儿呢?(板书:心系故园)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词意,初步学习静态和动态描写。】
四、拓展,读懂词心
1.创设情境引读,感受“故园”的美好。
师引:在故园,杨柳依依,纳兰性德常与家人在庭院赏花扑蝶,于是他写下——
生读: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