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将例1和例2进行整合,以“摸球”为主要活动,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学生对随机事件统计规律性及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这节课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环节,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前置作业汇报”,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又设计了“说一说”、“连一连”、“涂一涂”、“幸运大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2.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多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层次分明的感受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整合练习、让学生在低负担中学习数学
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将习题进行整合,如第2题:使学生在列出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后,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通过对比加深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4题“涂一涂”,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合及拓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不同涂法后,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涂法,提升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在追求整合的过程中,省略了丰富的素材,如教材例1抽签的情境,替换成两个“摸球”游戏,教研室范老师指出:“要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对比教材改编前后变化,挖掘例题情境下的本质属性。”二是在教学中我缺乏评价机制,在加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三是要加强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优等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对于学困生,可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理解和接受水平的内容。